被忽视的生命基石:你的睡眠,真的健康吗?
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功能,受自身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,特别是昼夜节律的影响。睡眠可消除疲劳、恢复精力,对维持神经、 心血管、内分泌代谢、免疫、精神心理等功能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,良好睡眠还可以促进生长发育,提高认知与记忆能力。
规律的睡眠时间是健康睡眠的保障。提倡顺应四时,起居有常。保持规律的入睡和起床时间,维持稳定的生物节律,成年人推荐晚上 10-11 点入睡,早晨 6-7 点起床。老年人推荐晚上 10-11点入睡,早晨 5-6 点起床。
长期睡眠不良会导致反应迟钝,学习工作效率下降,还会诱发焦虑、抑郁等问题,增加感染性疾病、心脑血管疾病等患 病风险。
睡眠不良是指睡眠时长不足或过长、睡眠质量下降或睡眠规律紊乱。常见表现有睡眠时间减少或延长、不能按时入睡、入睡困难、早醒、夜间频繁醒来、眠浅梦多、白天嗜睡等。
长期睡眠不良会导致反应迟钝,注意力、记忆力等认知功能
下降,学习工作效率降低,甚至增加交通和生产安全风险;会导致情绪不稳,烦躁不安,严重者会诱发焦虑、抑郁等;会降低机 体免疫力,增加感染性疾病、心脑血管疾病、代谢性疾病和癌症等患病风险。
关注儿童青少年、职业人群、老年人等群体,提升全生命周期睡眠健康。
儿童睡眠不良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或过长、入睡抗拒等。儿童长期睡眠不良会影响体格生长、认知和情绪发育,严重 者会导致一系列行为问题,并影响成年后的睡眠习惯。家长应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,可安排睡前活动,如盥洗、如厕、讲故事等,活动内容固定有序,温馨适度。睡前避免过度兴奋和剧烈运动,避免进食难消化食物和饱食,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。
青少年睡眠不良主要与学业压力、电子设备的使用以及不规律的作息时间等有关。长期睡眠不良影响学习能力、免疫力、生长发育等,甚至产生心理和精神问题。家长应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,帮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,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困扰,给予足够的关怀和陪伴,正确引导和教育。
职业人群常常面临工作压力大、生活节奏快、不规律作息等问题,容易导致睡眠质量不高、睡眠时间不足、睡眠颠倒等,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有益于健康的环境与条件。职业人群应妥善管理自己的工作时间,尽量避免熬夜,防止过度疲劳。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,避免久坐。避免睡前吸烟、饮酒、喝茶或咖啡,晚餐不宜过饱过晚,睡前尽量不要刷手机。学会缓解工作压力,保持心态平和,必要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。
老年人维持睡眠能力下降,更易发生睡眠障碍。老年人睡眠问题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长缩短、入睡困难、眠浅易醒、早醒等。
老年人可通过疏导负面情绪、改善睡眠环境、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等方式改善睡眠。保持合理的睡眠期望,不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失眠,不过分关注睡眠,不因为一晚没睡好就产生焦虑情绪。睡前应减少咖啡、茶等饮料的摄入量,避免睡前过量进食或饮水。对于影响睡眠的原发性疾病,应及早干预、积极治疗。
如果睡眠问题已影响到健康和日常的工作生活,应尽早去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,不同睡眠障碍需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。
出现较为严重的睡眠问题时,建议及时到医院的相关专科进行咨询,各类睡眠障碍都是可以治疗和改善的。不同睡眠障碍的致病原因、发病机制等各不相同,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。可通过调整饮食、运动和作息,改善睡眠环境,调节心理压力以及药物治疗、心理治疗、物理治疗等治疗手段,促进形成健康睡眠。
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很多,如中药汤剂、中成药、中药膏方、中药茶饮、针灸、推拿按摩、耳穴治疗、芳香疗法、五行音乐疗法以及饮食调理、情志调节、导引疗法等,需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辨证施治。
下一篇:没有了!